发布日期:2025-04-29 20:47 点击次数:79
3月1日,中国农业大学官网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线上炒股配资网站,我国著名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汪懋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28日22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汪懋华院士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是一部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的传奇篇章。
1932年11月,汪懋华院士出生于广东兴宁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从小吃苦耐劳、勤敏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从此正式开始了他与农业工程相伴的一生。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被选派到苏联留学,基于当时祖国建设的需求,他改修农业电气化专业。
学成回国后,汪懋华院士迫不及待地赶往农场,想尽快将自己所学用在祖国大地上。他时刻记得,“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通过不断创新去造福人民,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农业工程师。”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眼光,认识到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农业将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领域,率先在国内开展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研究。
1978年,他推动成立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自动化研究室,这是中国农业高等院校第一个自动化实验室。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20世纪80年代,汪懋华院士根据国际农业工程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率先传播实践定位农作管理的理念,并将学科发展方向定位在“精细农业”智能信息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这一权限领域。
2000年,“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汪懋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亲自参与北京小汤山精细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农业机械》上开辟专栏向全国普及这一思想。
202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汪懋华院士依然活跃在农业科学的最前沿。他结合国际新的技术发展特点和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显示需要,提出“智慧农业”的新概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他发起了首届“智慧农业”国际研讨会,引领了“未来农业”的技术潮流。
2024年,已逾九旬的汪懋华院士获颁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终身成就奖时,依然在思考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
汪懋华院士不仅是我国农业工程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建设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我国精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开拓者与实践推动者。
自80年代以来,他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经、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等。
他主持完成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成为指导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他率先在国内创办和领导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和“智慧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引领和推动我国智慧农业的前沿发展。
汪懋华院士不仅是一位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间"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始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育家。他学风严谨,平易近人,常常以自身经历告诫青年学子,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众多学子在农业工程领域脱颖而出,成为了各领域的中流砥柱。
今日,他已化作星辰守望这片曾经深耕的热土。我们缅怀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他用93载春秋诠释了何为“把一生献给祖国和土地”
“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值得追忆的往事,也可以从总结出一些生活的体验。令我终身记取的事知识来源于勤奋和‘谦受益,满招损’。我总是愿意付出加倍的努力去不断学习、拓宽新知识。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我愿意以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与年轻有为的学者和科技人员共勉,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为实践农业新科技革命奉献自己的余生。”他曾这么说。
巨星虽已陨落,但他的光芒将永远照亮中国农业工程发展的道路。让我们沉痛悼念汪懋华院士,铭记他的传奇人生,传承他的精神品格,循其足迹,在祖国大地上续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吴晓翠
来源:南方农村报